数据显示:超六成中高收入人群有饮茶习惯!
说茶传媒 2020-07-23 11:18 人看过
新时代,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随着市场的不断成熟和科技的迅猛发展,传统茶产业不断升级,新式茶饮纷纷崛起,围绕茶叶展开的“三产融合”(即农产品生产、农产品加工和制造,农产品流通、销售、信息服务和旅游等进行有机结合)也越发深入。
然而,在中国茶业界一直流传着“七千中国茶企抵不上一家立顿”的说法,这话或许有失偏颇,但确实点到了中国茶产业“小而散”的痛点。近几年,中国茶产业正处在快速发展的风口,前景广阔,但成长的烦恼亦相伴而生,茶产业大而不强、大而不精的问题仍然突出。
△ 农业农村部全国农技中心副主任、中国茶产业联盟副秘书长 王戈
今天,“说茶大讲堂”为大家带来农业农村部全国农技中心副主任、中国茶产业联盟副秘书长王戈在2019年T20峰会上的主题演讲——《推动中国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该演讲通过把脉当今茶产业发展现状,介绍消费便捷化、年轻化、融合化等新趋势,重点关注茶叶质量安全和供求失衡等问题,为中国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献计献策。
“农业部提出来,要把国家4000多万亩茶园,分期分批建设成生态茶园,大力提高茶叶质量,尤其是安全质量。”王戈说:“推动茶业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尤其是在近年来,茶业带动了以安溪、安吉、安化为代表的一批贫困县摘帽致富,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增长的强劲引擎。”
那么,如何结合中国茶产业发展需求,探索现代生态农业建设,进一步实现“推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这一目标呢?王戈从4个方面给予了解答。
准确把握中国茶产业发展现状
首先,准确把握中国茶产业发展现状。生产端改革初见成效,为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是规模增长接近尾声。近几年,茶产业规模保持增长,但增幅逐渐降低,并且增量主要集中在中西部贵州、湖北、四川等省贫困山区。
二是结构趋向优化、品类日益丰富。近年红茶、黑茶、白茶、黄茶产量大幅增长,在茶叶总产量的比重不断增大。可以预见,以绿茶为主、其他茶类全面发展的格局更加稳固。同时,茶叶产业链不断延伸,茶饮料、抹茶、茶日化用品等精深加工产品日益丰富。
三是生产经营模式走向问题。不完全的垂直一体化订单模式,在名优茶生产经营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据调查,约70%茶叶企业通过“企业+基地+茶农”或“企业+茶农”为主的模式生产经营名优茶,既实现了彼此的利益捆绑,又促进了专业化分工。
四是科技水平日益提高。茶业科技成果大量涌现并在产业中起到重要支撑作用。据专家测算,2016年我国茶叶生产科技贡献率为52%,比2005年提高6.7个百分点;近年来茶叶种植户的技术效率年均增长4.5%,无性系(即无性繁殖的品种)茶树良种面积占比超过60%。重点产茶县茶园管理机械化水平达30%,绿色防控等关键技术大面积推广应用,物联网、生物科技等新技术开始在茶产业上应用。中国形成长江中下游名优绿茶、东南沿海优质乌龙茶、长江上中游特色绿茶、西南红茶和特种茶等四大优势区域,茶叶产量占全国的90%以上;全国茶园面积集中度达到80%以上。据研究,现阶段福建、浙江、贵州茶产业发展区优势居全国前三位。
消费势能持续释放
深挖茶业消费潜力
其次,消费端持续增长,茶行业消费还有潜力可挖。
一是消费持续增长。2010年以来,我国茶叶消费总量年均增速约为5%,消化了我国85%左右的茶业产能。
二是消费理性化。主产地消费者倾向于消费本地品牌茶;60.09%的中高收入群体有饮茶习惯,且绿茶是主要消费茶品种;每公斤500元以上的名优茶以礼品消费为主,71.1%的自饮茶价格不足每公斤400元;茶叶的质量安全逐步成为消费者关注的重点内容,对茶叶农残问题保持“零容忍”的态度。
三是消费便捷化。2011年以来我国茶叶电商年销售额已增长10倍以上,网络零售额占茶行业销售额的比重从2%增长至10%以上。
四是消费年轻化。新茶饮异军突起,2018年全国茶饮门店数达到41万家,同比增长74%。据调查,2019年我国茶饮市场规模将突破4000亿元,是咖啡市场的2倍。
五是消费融合化。茶叶产区打造出一批茶叶特色小镇、茶庄园、茶叶田园综合体,茶旅融合、以旅促茶的行业前景值得茶界看好。
六是出口稳定增长。近10年,我国茶叶出口量年均增长1.7%,出口额年均增长8.9%。我国茶叶出口茶类以绿茶为主,销售市场以非洲为主的格局没有明显变化。未来在“国际茶日”刺激下,随着非洲经济的不断增长及绿茶保健功效的促动作用,中国红茶、黑茶有望借此契机,逐步打开国际市场,我国茶叶出口量有望继续保持稳定增长。
科学诊断中国茶产业发展症结
再者,科学诊断中国茶产业发展症结。
一是消费增速低于规模增速,供求矛盾凸显。中国还有800多万亩幼龄茶园未开采,逐年增加的产能面临消化难题。据调查,2019年春茶产区干茶交易总量增幅为2.32%,低于3.88%的产量增幅,供求失衡问题将逐步显现。同时,80后、90后将逐步成为中坚饮茶人群,而便利化、时尚化、品牌化产品供应不足将造成结构性矛盾。
二是劳动力短缺推高生产成本。中国茶叶生产机械化水平低,机采名优茶技术有待突破,劳动力短缺和生产成本不断上涨问题日益严重。2019年,全国61%的春茶生产区存在采工短缺问题,比例为3%-50%不等。劳动力短缺推动生产成本快速上升,2019年茶园人工成本占比达70%,比2017年上升14个百分点。
三是经营分散,缺少引领性企业。我国茶叶生产仍以茶农家庭经营为主,户均茶园面积不足5亩,不利于标准化、机械化和品牌化的发展。近年来,茶农专业合作社数量不断增长,但成员入社率不高,且合作社规范性较差,其带动能力、组织能力未充分发挥。我国茶叶企业中90%以上是中小企业,品牌意识和营销能力较弱,80%的茶叶企业品牌影响力局限在产地周边,能够带动茶产业发展的大型龙头企业数量明显不足。
四是茶园基础设施薄弱,建设滞后。中国以山地茶园为主,大量茶园存在土地不平整,水、电、路不配套,生态脆弱问题,导致有机肥上不了山、机械入不了园、环境控不了虫、茶园防不了灾等问题。另外茶产业还存在产业链长,参与管理部门多,部门间缺少协作机制,基层管理薄弱,县及乡镇缺少专职茶叶技术推广人员等问题。
提出重点措施
推动中国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最后,王戈提出推动中国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措施。
一是旗帜鲜明转方式,着力稳面积、提效应、调结构、促消费。要严格执行“一稳定三提高”即稳定面积、提高单产、质量和效益的产业发展方针,采取切实措施稳定茶园面积,促进产业发展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要结合产业基础和发展实际,打造优势品牌,调整优化茶类和产品结构。内销企业要构筑与消费趋势相匹配的产品体系,加快产品创新,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出口企业要引导国际市场需求,增加出口茶种类,提高出口茶品牌。全行业要以宣传“国际茶日”为契机,扩大社会对茶叶的认知,营造茶叶消费氛围,推广茶生活方式,刺激扩大茶叶市场规模。
二是集中力量补短板,加快建设生态茶园,普及现代农业技术。要以改善茶园技术设施条件为前提,加快建设生态茶园,改造立地条件、优化重建茶园生态系统、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成适应机械化生产,高产、高质、高效的现代茶园。要结合生态茶园建设普及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技术,解决当前茶叶生产难题。要推广生态调控技术,创造适宜害虫天敌繁衍的生态环境,用绿色防控措施代替化学措施,解决茶叶质量安全控制和茶园环境保护难题。
三是优化结构扶龙头,培养有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和领军人才。要创设政策、调配资源、集中力量,支持茶业龙头企业发展,培育一批有国际竞争力、品牌影响力、产品创新力、市场开拓力的茶叶企业集团,发挥龙头企业在产业发展中的核心和主导作用,引领产业发展。要建立茶产业高端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创设激励政策,加快引进和培育生态管理、加工技术、融合发展、企业经营等方面的高端人才。
四是久久为攻抓创新,加快构建崇尚创新的氛围,鼓励创新的机制,专注创新的团队,开拓茶市场。依托茶与健康研究最近成果,拓展发达国家消费市场,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茶类,使之由民族化或区域化的产品拓展为全球化的饮品,依托工艺技术创新,开发符合国际市场消费特点和消费习惯的出口新产品,依托茶叶深加工与综合利用新技术,拓宽茶叶的应用领域、拓宽茶叶的市场空间和价值空间。
五是要下大力气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要加强管理创新,建立多部门高效协同的产业管理机制,加快完善茶产业长期规划和大数据建设,建立茶叶灾害管理、茶叶市场监测预警等信息系统。要强化模式创新,进一步促进茶业与旅游业、文化业及大健康产业融合发展,要强化技术创新,加快突破机械化采摘、绿色防草治草等关键技术。
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最重要的是要做好茶产业这篇大文章,以促进茶产业绿色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充分发挥好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着力突破传统的茶叶生产、加工、营销模式,使茶产业在助力乡村振兴和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释放出更大效能。